
五年很短,記憶很長。五年“修煉”期滿的我們畢業了,在充滿著走上社會的干勁與期望中,夾雜著絲絲不舍與依戀,與這片承載了我們五年青春與悲喜的土地說一聲再見,廣東醫,這五年謝謝您了!
那年,日暖途長,我在15個小時里,穿越了878公里來到這個亞熱帶城市,與您相遇在南海之濱,校道上一棵棵郁郁蔥蔥、高大挺直的大王椰似乎在歡迎我們來到您的懷抱,從來沒見過椰子的我,對樹上掛的椰子垂誕欲滴,心想:“這下好了。有機會吃上椰子了!”
思母校,校史永駐心頭
人生第一次離家住校的我,因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人,一個男子漢在床上偷偷哭了整整一個多月,但您為了接納我們,在學校附樓底特別安排了一次新生見面會。那時天色灰暗,還飄著絲絲小雨,我擠著人,努力想看清您是什么樣子的,看著十幾位來自附屬醫院和藹、滿面笑容的專家老師,我驚嘆,原來我也可以見到這么多大名鼎鼎的專家教授。
您原來這般詩意。映月湖盛著一彎綠水,靜靜躺在您的懷抱,幾株環湖桃花在盛夏盛開著,樹上站立著千百十朵著粉黛色連衣裙的花仙子,她們偶爾會跳進在湖邊晨讀的學子書里、肩頭,去偷嗅一抹書香;十余棵榕樹如同列兵般站在湖畔,頂著中午的烈日,為路過的學子遮陽擋雨,他們頭上像是被陽光“燙”得杏黃杏黃的葉子,驕傲地昂著頭,仿佛在守護整個廣東醫;最著迷的是千禧園的香味,流連在空氣中絲絲茉莉花香沁人心脾,讓深夜溫書歸來的學子駐足凝視,不濃不淡,給記憶中的千禧園之夜披上瑩白色的夢幕。
原來您這么勵志。從62年前僅有三間茅草屋的“茅棚醫學院”,發展到目前擁有一校兩區的醫科大學,是千千萬萬廣東醫人奮斗的結果。那靜靜流淌了數十年的浪漫映月湖,是全校師生在缺乏食物的艱難歲月里,靠著人力,一鋤頭一擔土挖出來,用來養魚改善伙食的。建校元老們用腳步丈量大地,親力親為修屋建房、開荒種菜,在砥礪前行的62年里,他們造出輝煌的您,而您也培育了20萬余名醫學人才,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念恩師,師恩常伴奮斗路
廣東醫的老師似乎很不平凡,有造“?!睙o數的廣東醫段子手微生物趙祖國老師,有醫學生考前的“比心”男神生理學徐明鋒老師,有實力強勁但卻十分低調的廣東醫“解剖F4”天團、溫文儒雅的生化蘭柳波老師......
初入校園時,內向敏感的我對校園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和畏懼,通過了大學生傳媒中心的面試,成為一名校園記者。
我的第一個采訪對象便是2015級輔導員蔡曉穎老師。作為校園記者,我在采訪寧養服務隊主辦的世界抗癌日活動時,遠遠看著蔡老師,腳步躊躇不前,下意識攥緊了手上3張寫滿了采訪問題的A4紙。過了五分鐘,我終于鼓起勇氣,向老師走去,結結巴巴地問出了準備許久的問題,或許老師認出了我是正在進行第一次采訪的15級小萌新,那溫婉的語氣、不緊不慢的回答,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的鼓勵讓我信心倍增。
黨委宣傳部周圓老師是我新聞工作的引路人,在苦思通訊稿不知如何才能寫好時,周圓老師會逐字逐句對我的稿子進行剖析修改,在老師以及校外記者老師的幫助下,我的稿子逐漸登上市媒、省媒甚至國家級媒體。
思之念之,我的廣東醫
從一開始的懵懂迷惘,到中途的摸爬滾打和目前的坦然看待,再深刻的說教也無法演繹我們獨一無二的五年青春。
六戰四級失敗,一度以為自身的學習能力不行;在我一步步努力學習的同時,別的同學卻能輕輕松松拿到我夢想的分數,我卻只能在及格的邊緣徘徊,讓我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遭到同學的無端質疑與排擠,我卻因無法改善我們之間的關系而苦惱不已;出不了稿子的壓力讓我覺得個人能力是否勝任學生記者這個身份;曾經追求心儀的女生失敗而郁郁寡歡......但我始終堅信:你走過的每一步,未來都算數!只要懷揣最初的夢想,加上一點一滴的努力,依靠量變造就新一輪的質變,我們總將迎來最美好的自己。
是呀,對文字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讓我有著超過200場的采訪次數,8篇稿子登上網絡熱搜榜,全網瀏覽量超過20個億,我的作品登上國家、省、市級各類媒體。
為了心中的醫學夢想,我努力學習,利用實習的零碎時間備考。放假期間,在醫院圖書館,我從早上8點學習到晚上11點,靈活利用吃飯、走路、坐公交的時間背誦知識點,最后成功考取中山大學;而作為一名醫學生與學生記者,關注晚癌群體,與朋友組成志愿隊,最后入選《南方周末》公益報道A計劃,我也成為全國六名撰稿人中唯一的在校大學生,發布了人生的第一篇深度報道,我感受到了伙伴的力量......
廣東醫,記錄著我的成長,不論是升學也好,踏入臨床一線工作也好,抑或是奮戰其他行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對母校最好的回報!我一定會成長為一名認真負責、醫術精湛的白衣天使,在踏上更高平臺的同時,不忘來時初心,思之念之,我的廣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