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秀花香映月湖,春花爛漫紫荊道,風雨不倒華佗像,夢想啟航廣東醫。
2014年藥學專業入學,2020年臨床醫學專業畢業,6年的本科生活,我眼中的廣東醫是美麗的,我筆下的廣東醫是可愛的,我心中的廣東醫是值得驕傲的。
紫荊道上好風光,醫學夢起廣東醫
高低起伏的校道,地上,散落著風雨襲下的紫荊瓣;水光瀲滟的明鏡湖,湖面,蕩漾著三兩鴨子戲水的波紋;敞亮開放的圖書館,室內,散坐著暢游書海的學子。一切是那么熟悉,似乎與六年前懵懂入學時的大學那么的相似;一切又是那么的陌生,好像六年時光稍縱即逝已經來不及留下一絲的痕跡;一切又是那么的美好,紫荊花依舊在朗朗書聲中開得爛漫。
廣東醫還是那個廣東醫,依舊年輕,有活力,少年已經不是那位少年,依舊樂觀,卻多了一份對母校的懷念與眷戀。6月的天,雨水不斷,畢業的人,淚水不止。這里承載了一個少年的醫學夢,這里點燃了一個青年的新希望,這里有每走一步就少一步的珍貴,這里有每過一天就少一天的心疼。紫荊道上的好風光,我曾與良師益友結伴同行;驗室內的操作臺,我曾與小組成員通力協作。年輕的輔導員,年輕的課題組導師,年輕的同學,年輕的上下鋪的“兄弟”,總會在你低落時拉你一把,總會在你開心時同聲祝福,總會在你需要時傾囊相助,總會在你身邊,在你心中。
原來,腦海中,已盡是廣東醫揮之不去的記憶,一絲一點,都是醫學夢起自廣東醫的痕跡。
見證母校的歲月,陪伴學子的成長
入學時,她叫“廣東醫學院”,畢業時,她被稱為“廣東醫科大學”,初踏校門時她有湛江、東莞兩個校區,離開學校時,她在湛江又開辟了新校區。參加過她60歲的生日,慶祝過她更名的典禮,我見證了廣東醫母校發展的歲月,同樣,她也陪伴著我從無知少年到知人知事青年的成長。這一路上,笑過,哭過,累過,也振作過,她總是那么包容,像母親一樣,容你鬧騰,同樣也給了你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拿獎學金,第一次做科研,第一次發文章,第一次談戀愛,第一次考研,第一次熬夜寫稿子,每一次都是成長的印記,每一次也都是將來的回憶。
眼中的廣東醫是美麗的,筆下的廣東醫是可愛的,既有可愛的人,也有可愛的事。傳遞校園好聲音,傳播校園正能量,貫穿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活,成就了我筆下上萬字的廣東醫作品?!熬W紅剖哥”李哲老師,海歸博士黃遵楠教授,“瘋狂”跑者劉平娟師姐,都是我筆下可愛的廣東醫人,萬人關注的綠絲帶共享傘活動,帶上家屬來學急救的公車司機培訓活動,悅光志愿服務隊幫扶腦癱兒童,赤子之心志愿服務隊6年奔波于各地開展志愿活動,每一樁每一件,都是我筆下可愛的廣東醫故事。白天黑夜邀約采訪對象,深夜近3點鍵盤碼字,棄午覺逐字修改文稿,清晨報紙刊登新鮮的報道,忙碌且充實且幸福,母校陪伴了我的成長,我用文字記錄下母校的美好。
奮筆疾書求上進,回饋母校培育恩
6年的廣東醫生活不僅僅只是眼前的美好,更多的是深藏在校訓“立志立德,求真求精”背后的精神。白手起家,廣東醫的先驅者靠幾間茅草屋撐起粵西地區的醫療科研力量,坐享前輩成果,我輩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奮發有為,為廣東醫的今天添彩,為廣東醫的明天孕育可能。
作為一名青年人,時刻謹記習總書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的講話,那是我輩的責任與義務;作為一名醫學生,始終不敢忘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錚錚誓言,那是入門的第一課;作為一名廣東醫人,疫情之下見證了廣東醫的前輩用血肉之軀保衛一方平安,譜寫了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壯美篇章,那是我輩學習的榜樣。誠如盧景輝書記、校長所言“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堅持學習”,背負著我輩的責任與義務,我如愿以初試第四,復試第一,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繼續延續我的醫學夢,繼續為守護人民健康而努力。
考研是一場馬拉松,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說到底,廣東醫人骨子里的硬氣和堅韌應當是支撐我們跑完這場馬拉松并取得不菲成績的動力源泉。廣東醫的青年人,只管奮筆疾書,讓時間見證一切,回饋母校培養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