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備戰高考之時,我母親也在備考執業藥師,同時備戰山東大學的本科。我當時心里想的是,如何才能超越她的成就。
在醫學這條路上,我與我的母親既相互幫助交流,同時她也是我的榜樣與挑戰對象。
母親出生貧窮,家里四個兄弟姐妹,把唯一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她。后來她自己掙了讀衛校的學費,并且跟著一名鄉野中醫師父學習。小時候跟著她給別人看病,當我看見患者療愈后答謝她時,她臉上那種成就感,那種能被人信任與依賴的感覺,讓我自然地向往醫生這個職業。
家里書架上、沙發上,滿是中醫處方藥物書籍,沙發上隨手抽取一本,便是滿眼的中草藥名。從小浸浴在醫學的氛圍里,耳濡目染之下,高考填報時醫學順理成章地成了第一志愿。
《大醫精誠》中說到:“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在追隨母親的路上,我深刻認識到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醫者給予患者的不只有冷冰冰的診斷,更需要為醫學注入溫度。
早已有醫學研究表明,良好積極的情緒狀態,與人體高質量的免疫力息息相關。而醫生對患者的安慰鼓勵,自然是患者戰勝病痛、術后恢復的靈丹妙藥。
石碣醫院的袁志坤醫生,更是將這種人文關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常握住患者的手,溫柔地摟住患者的肩,待患者如親人一般,甚至會抽空到患者家里隨訪。聽到這里,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母親的身影,痊愈后的患者望著母親,眼里盡是滿溢的感激,這更加堅定我不斷向榜樣靠近、成為一名良醫的決心。
從不認為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讀醫亦然。一想到以后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心中就只有學習的緊迫感,而沉浸在醫書的海洋里,心中便只剩下了踏實與安定。
我應當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專業知識,勤勉刻苦地鉆研學術,惟愿將自己燃成一支火炬,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與母親,與所有的醫生一起,為祖國醫療事業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