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z9bjr"><span id="z9bjr"><track id="z9bjr"></track></span></form>

<nav id="z9bjr"><listing id="z9bjr"><meter id="z9bjr"></meter></listing></nav>
        <form id="z9bjr"></form>
          <strike id="z9bjr"><pre id="z9bjr"></pre></strike>

            《廣東醫科大學報》  
            上一期    下一期
            風華六十三載筑夢廣東醫
               期次:第307期   作者:寧靜   查看:122   

            本文介紹了廣東醫科大學的輝煌歷史,該校創造了7大不可能變成能的奇跡,培養了24萬余名醫學人才,其中校友鄧子德榮獲抗“非典”一等功臣嘉獎,廣東醫人以生命赴使命,譜寫了一曲曲戰疫贊歌。目前學校已建成新校區,將繼續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扎根在南海之濱,創業于荒坡水洼。沐浴著陽光成長,搏擊著風浪壯大。啊……廣東醫,可愛的廣東醫,南國的明珠我們的家!”

              這個“水洼”,就是湛江校區今日飛掛著彩虹橋的映月湖。廣東醫科大學的光輝歷史,起于這一片荒坡水洼。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起步時期,生活條件、醫療衛生與教育狀況都十分落后,在國家的英明決策之下,1958年5月,中山醫學院湛江分院在歷史的潮流中應運而生。當時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學校早期就靠師生自己動手,老師制磚、挑磚建校,在煤油燈下自編教材、自制教具,自種蔬菜改善生活,還租借了氣象學校的茅棚當作課堂、教工宿舍。60年代初,學校還搭建了用至80年代初的竹棚禮堂,為此學校被稱為“茅棚醫學院”。
              1958年底,分院直接從中山醫學院調來干部、教授,1965年開始又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各大城市招募一批高級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很多老師舍小家為大家,一心為國為民,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前來任教。
              辦學初期,學校提出了培養能夠在“田埂上騎自行車”的學生,就是要面向基層,深入基層,這在全國成為響當當的辦學定位。時任總理溫家寶來到了我校附屬醫院檢查工作時,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來校視察時,都對這個辦學理念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我們的辦學特色就是面向基層。
              早期,我校就有紅土醫魂,大醫精誠,扎根徐聞13年的鄉村醫生———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原主任何建猷教授。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她投身內科教學、臨床醫療和科研一線,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事業、患者和學生。在她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醫者仁心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在抗擊非典的戰斗中,她被評為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臣。
              “立志立德愛祖國,校園盛開文明花。求真求精結碩果,芬芳桃李滿天下。啊……廣東醫,可愛的廣東醫,天使的搖籃我們的家!”
              63年時間,廣東醫創造了7大不可能變成能的奇跡:一是當年建校當年招生,二是經過6年發展就晉升為本科學院,三是1992年由湛江醫學院易名廣東醫學院,四是2002年東莞校區當年建設當年招生,五是2005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六是2013年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七是2016年再次華麗轉身,更名為廣東醫科大學。
              廣東醫人總是將不可能變成能,靠什么呢?靠的就是一股永不言敗的精氣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這是廣東醫人薪火相傳,賴以生存的魂。
              東莞校區的設立,是學校校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02年10月18日,經廣東省教育廳批準,獲準我校在東莞市松山湖擴建校區。當年正遇上“非典”,還有南方臺風,但僅用了220天,新校區便拔地而起。
              廣東醫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訓,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廣東醫精神,先后培養了24萬余名醫學人才,以敢為人先,攀峰創新的精神,求真求精的品格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其中有盧光啟、梁念慈教授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唐慰萍教授率先建立世界第一株細胞株;郝新光教授從燒傷疤痕治療研究到世界第一例心壁洞穿成功治療;劉華鋒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艾滋病相關結核病動物模型創始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陳維政校友從結核病到艾滋病治療研究;“動物脂類基因技術開創者”、諾貝爾獎提名者、哈佛大學教授康景軒校友從深海魚油到營養學說等等。
              2003年“非典”期間,我校畢業生做出了極大貢獻。78級校友、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鄧子德,會診第一例“非典”病人提出了病毒觀并治愈廣東第一例“非典”病人,榮獲抗“非典”一等功臣嘉獎;還有83級校友陳洪光醫生搶救病人1個多月,因過度疲勞感染“非典”,以身殉職,被追認為烈士。
              2020年防疫以來,附屬醫院外派醫護人員抗擊疫情,各地校友也紛紛響應,支援一線抗疫。2017級林太然、李昊陽創作了抗疫歌曲《白衣使命》在人民日報APP版推出。2018級夏彤童改編了《最美的你》,送給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廣東醫人以生命赴使命,以使命救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戰疫贊歌。
              2021年6月,廣東疫情吃緊,廣東醫科大學多名校友參加戰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點贊我校95后校友核酸檢測員李秀萍———通宵單手擰管2000余次。東莞爆發疫情的時候,作為東莞唯一的一所醫學院校,廣東醫連夜緊急集結3500名師生志愿者,于凌晨五點半出發前往抗疫一線,支援核酸檢測工作。一方有難,全校支援。
              “師生團結齊奮力,昂首直向現代化。闊步邁進新世紀,前程似錦耀中華。啊……廣東醫,可愛的廣東醫,醫院的明星我們的家!”
              我?,F有7所直屬附屬醫院,14所非直屬臨床醫學院,2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并先后與境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2010年學校開始招收港澳臺學生。在科研領域碩果累累,獲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尤其是海洋醫藥研究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目前,我校已經建成了南海海洋生物醫藥資源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立項了廣東省實驗室分研究所。近五年來,該研究院承擔多項國家級和省部、市廳級項目多項、發表SCI論文多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19年2月20日,湛江海東校區項目獲批,以擴大廣東省醫學人才培養規模,帶動粵西地區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提升。2021年6月29日,海東校區奠基,至此,學??偯娣e近2300畝。
              新校區的建立,是廣東醫的又一個新起點。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就是我們廣東醫人筑夢的動力所在。

            廣東醫科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8009次訪問,全刊已有1224781次訪問

            免费一看一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