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z9bjr"><span id="z9bjr"><track id="z9bjr"></track></span></form>

<nav id="z9bjr"><listing id="z9bjr"><meter id="z9bjr"></meter></listing></nav>
        <form id="z9bjr"></form>
          <strike id="z9bjr"><pre id="z9bjr"></pre></strike>

            《廣東醫科大學報》  
            上一期    下一期
            敢為人先二十載踔厲奮發譜新篇
            2002-2022 年,一個意義深遠的時間坐標,連綴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前承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斗,再啟振興崛起走向未來的變革和創新。
               期次:第314期      查看:49   

            本文描述了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包括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文章強調了廣東醫人的奮斗精神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并展望了未來的發展前景。學校將繼續堅定地朝著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的目標前進。


            辛勤的建設者2003 年 10 月 23 日東莞校區首屆新生開學典禮2002 年 12 月 12 日東莞校區奠基儀式

            2003 年的東莞校區建設工地


            校地共建東莞附屬東莞第一醫院

            向未來,再出發。 學校將朝著高水平醫科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海東新校區規劃全日制在校生 11300 人, 用地面積 1000畝,建筑面積 33.4 萬平方米。


            致敬·

            傳承廣東醫精神的建設者2002年12月12日,一個值得廣東醫人銘記的日子,東莞校區在松山湖畔奠基,寫下了學校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進入新世紀,廣東醫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搶抓機遇,作出了“創辦東莞校區、做大做強廣東醫、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東莞校區的創建者們,風餐露宿,日夜奮戰,不畏艱辛,攻堅克難,克服干旱、臺風、非典的重重困難,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招生的目標,創造了“廣東醫速度”,彰顯了廣東醫人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

            跨越·

            學校事業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東莞校區建設發展的20年,學校事業發展逐漸駛上快車道。2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歷屆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廣東醫人的共同努力下,校黨委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凝聚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的智慧和力量,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創新性實踐,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邁上了建設高水平大學新征程:以“優秀”等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更名廣東醫科大學,學校及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三學科相繼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進入CWUR和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榜,以有效期6年通過國家臨床醫學認證,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作為最早入駐松山湖的單位之一,與松山湖科學城共成長、齊奮進,致力發展高質量醫學教育。集聚高層次人才團隊,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社會服務。

            學校近6萬名莘莘學子在東莞校區成長成才。中國工程院韓德民院士團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吳軍教授等,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于東莞校區,為東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公共衛生、醫藥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勁動力。

            學校建有多功能現代化的科技大樓,東莞市唯一具備在生物醫藥領域開展實驗動物研究資質的大型實驗動物中心,成立“廣東醫科大學東莞創新研究院”,組建“廣東醫科大學松山湖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打造一批省市重點實驗室支撐建設的八大產學研平臺,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共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和醫工聯合創新學院,助力構建生物醫藥產業全生態鏈,服務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被授予“松山湖20年突出貢獻企事業單位”。

            情系蒼生,護佑生命。校地共建東莞附屬東莞第一醫院,各路博士、博士后、高層次專家云集,各大??迫缬旰蟠汗S般發展,各項新技術、新項目迅速開展,醫療技術和救治能力大幅提升,打造東莞東南片區醫學中心和醫療高地。

            與松山湖共建提升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能力,助力松山湖區域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創新和應急能力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廣東醫科大學積極發揮學科、人才優勢,在核酸檢測、心理健康、流調溯源、志愿服務等各條戰線上,先后派出近5000人次的多兵種志愿服務隊,全力支援地方戰疫,為東莞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20載的奮斗歲月,20載的青春如歌;時間不斷逝去,回憶不斷增添;全體廣東醫人的嘔心瀝血,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在南海之濱和松山湖畔建設了美好的家園。

            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

            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召開了更名大學后的第一次黨代會,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目標,確立了“1133”發展戰略?!笆濉币詠?,堅持每年一個黨建主題和一個工作主題,黨建引領事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持續改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積極探索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醫工融合。構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化四融合”思政育人大陣地,建構“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

            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和交叉融合、改革創新的理念。加強學科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優化學科結構,找準優勢特色,突出建設重點。形成了“以醫學為主,醫學、理學、工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發展”的學科格局。進入“十三五”以來,學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科技工作會議等系列工作會議,更加堅定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引領作用和支撐功能,統籌推進學科建設加大建設加快發展,學科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新增省級重點學科7個、珠江學者崗位計劃設崗學科5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4個等,學科綜合實力得到大大增強。

            堅持以人才強校為要務

            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力以赴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全力打造與學校發展建設相適應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學校事業發展夯實中堅力量和后備力量。實施“年輕碩士博士化、青年博士教授化、年輕教授碩導化、卓越教授博導化”的人才培育工程,國家杰青、省杰青、青年珠江學者培養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堅持以社會服務為己任

            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面向時代新趨勢、新要求、新變化,在高層次人才引育、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高水平平臺建設上持續發力,為東莞產業經濟發展矢志奮斗。

            我校是全國唯一連續七年獲“最佳實踐大學”高校,連續三屆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展望·

            向未來,再出發,再奮進不忘來路,才能開辟新路,走向未來。

            東莞校區建設發展20年,學校人才培養數量大幅增加,師資隊伍質量大幅增強,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大幅增強。在不斷進步、發展中和積累中站在了新起點,也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站在新起點,面向新征程,廣東醫人要進一步發揚、創新學校精神文化,挺起新時代廣東醫人的精神脊梁,依托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和湛江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堅持辦學歷史經驗,堅持辦學理念,聚焦新方位,聚力新發展,朝著建成高水平醫科大學堅定前進!

            廣東醫科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8760次訪問,全刊已有1204248次訪問

            免费一看一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