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華為攜手打造DeepSeek-GDMU大模型,賦能數智醫療建設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DeepSeek-GDMU大模型正式落地。這是國內首個基于昇騰AI生態的醫學垂直領域智慧大腦,實現了從模型部署到場景適配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接下來,該大模型將聚焦“AI+醫療”創新賽道,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AI服務。
Deepseek-GDMU大模型在廣東醫科大學將有哪些應用場景?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具體應用。
首先,在智能教學輔助上,Deepseek-GDMU大模型將在日常教學中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個性化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特點,生成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其次,該大模型還將助力學校師生開展科研創新,通過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快速梳理醫學文獻,挖掘潛在研究方向,提升科研效率。與此同時,Deepseek-GDMU大模型將更好地應用到智慧醫療實踐之中。例如,在臨床應用中,學校附屬醫院引入Deepseek-GDMU大模型,用于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制定。通過對大量病例數據的學習,大模型能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果。
此外,該大模型還將進一步推動“AI+生物醫藥”創新,在推動自主可控、軟硬一體的醫學人工智能臨床應用關鍵技術研發與轉化方面提供先進工具,助力多模態醫療大數據平臺及AI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研發、智能醫療設備與數智健康機器人醫學AI共性技術攻關、基于多模態數據驅動藥物重定向與創新處方預測研發等課題。
Deepseek-GDMU大模型面世的背后,是學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持續探索。
此前,學校引進健康醫療大數據首席科學家韓德民院士團隊,并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神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創建數智健康醫療創新聯盟,發力“AI+健康醫療”領域。這一大模型正是由廣東醫科大學—華為數智健康醫療聯合創新天工實驗室、廣東醫科大學—神州醫療多模態大數據融合應用實驗室、廣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等團隊協同開發。
“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模型,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同時,繼續加強與地方政府、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企業行業的合作,共同推動數智醫療和智慧教育的發展?!毕嚓P負責人表示。
崔理立團隊揭秘自噬與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廣東省衰老相關心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吳文賢/崔理立/王小靜和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BjornCStork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Autophagy上發表題為“TheCERCpro-teinCCANXC(calnexin)-mediatedCautophagyCprotectsCagainstCalzheimerCdisease”的研究論文。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博士后沈洪濤、碩士研究生謝玉瑩、副研究員王巖,碩士研究生王永香、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謝玉生教授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阿爾茨海默病以進行性記憶喪失和認知功能下降為特征,約占癡呆病例的60C%,影響全球超過3500萬人。由于其對健康的影響和對社會經濟的嚴重后果而受到重點關注。盡管受影響的人數和相關的經濟負擔不斷增加,但AD的確切分子機制仍然難以確定。大量研究表明,增強自噬可有效減輕ADC的認知障礙,但如何提高自噬活性在AD進展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揭示。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噬的起始步驟中,ULK1向內質網的招募和ULK1的激酶活性是自噬誘導和自噬通量所必需的。然而,ULK1如何被招募到內質網以啟動自噬的潛在機制以及ULK1介導的自噬啟動過程對AD的調控作用仍知之甚少。
這項研究表明CANXC在對自噬活性和認知功能中具有新的作用,它通過與ULK1C互作來調節自噬起始過程,進而影響ADC進展。該研究為深入理解ADC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視角,也為ADC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新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