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華夏大地上鐫刻在歲月深處的文化圖騰,是家人們跨越山海奔赴團聚的盛大儀式。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段被煙火氣息填滿的悠長時光,每一個瞬間都飽含著濃濃的年味。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拼湊出了春節獨有的溫暖與歡樂,成為記憶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片段。
除夕團聚,年味在煙火中定格
臘月廿九,在外漂泊的親友們紛紛歸來,家中頓時熱鬧起來。車還沒停穩,就見堂弟堂妹扒著車窗嚷開嗓喊:“阿爺阿嬤,我哋翻來食團圓飯啦!”老人們早已在門口翹首以盼,聽到呼喊聲,臉上立刻綻開了笑容。阿嬤顫巍巍地捧出溫在炭爐上的艾草茶,杯底沉著兩粒染紅的桂圓:“飲過暖身茶,從此暖年歲?!?/p>
酉時初,祠堂傳來舂米糊的咚咚聲。阿爸把裁好的灑金紅紙鋪在八仙桌上,“天增歲月人增壽”的墨跡未干,三叔已端著陶缽過來刮米膠,然后穩穩地貼在門上,嘴里還念叨著:“福到啦,福到啦!”而我踮腳給門楣貼橫批時,聽見二嬸在廚房嗔罵:“糯米糍未敬祖就偷食,當心黏住牙關!”轉頭瞥見八歲的堂弟正踮著腳,把偷藏的糯米糍塞滿了腮幫子。
除夕的夜幕緩緩落下,屋外的燈籠宛如熟透的紅柿子,高高低低地懸掛著,綻放著溫暖而喜慶的光暈。
戌時三刻,圓桌上擺出九大簋。居中那條清蒸鯉魚不能翻面,阿爺說這叫“順風順水”。當祠堂方向傳來頭更鼓響時,阿嬤突然從衣服暗袋摸出十三個利是封,紅紙映著白發:“慢慢使,慢慢大,個個都系心頭肉?!?/p>
上元年味習俗,鐫刻著家鄉的文化徽章
在我的家鄉———新興縣里洞鎮,流傳著別具一格的上元傳統春節習俗。每個村子都有其各自對應的上元節,而初十是我們村的“上元”。這天清晨,我在一陣炮仗聲中醒來,慌忙穿上棉衣走出屋外,眼前是一片朦朧的霧氣,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硝煙味,那是新年獨有的味道,是歲月傳承的記憶。
檐角燈籠的紅光浸在奶白霧氣里,映得挑擔行山祭拜的鄉鄰們如同游在云中的仙人。竹篾籮筐里擺著染作胭脂色的面桃、捆著紅紙的閹雞、疊成寶塔狀的云片糕。
當朝陽給“大王宮”的琉璃瓦描金時,三聲銅鑼破開晨霧?!坝蟆蹩 贝謇锏某嗖矇褲h將鎏金神轎扛上肩頭。轎中端坐著玄檀木雕的“大王”,漆面被百年香火熏得油亮,腰間還系著去歲鄉老們敬獻的七彩絲絳。一路上,鞭炮聲震耳欲聾,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巡游隊伍過處,后生們爭相將點燃的千頭炮往神轎底擲,炸開的紅紙屑混著硝煙,把青石路鋪成蜿蜒的紅龍。
案桌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貢品,皆是人們對新年的誠摯祈愿。
午時三刻,曬谷坪上十二張八仙桌拼成供壇。居中供著金豬,油亮的脆皮上還插著柏枝;四周層層疊著發粿、糖環、油角仔,最外沿是七十二盞描著“添丁發財”的蓮花燈?!吧衩鞅S?!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健康!”人們紛紛懷著虔誠之心獻上琳瑯滿目的貢品,向天地神靈祈福。
日頭剛偏西,山腳便傳來“咚咚鏘”的鼓點。來自八鄉十八寨的醒獅隊擎著彩旗涌進村口,獅頭綴滿銅鈴的“七星獅”要拜祠堂,繡著八卦的“黑須獅”專繞古井,最威風的“金角麒麟”則挨家挨戶采青。我家檐下吊著的生菜紅包被獅口輕輕銜走時,阿嬤忙往獅眼里塞利是封:“食過青,萬事興!”
雙獅身披金黃與艷紅交織的絨布挨家挨戶穿梭,所到之處,鞭炮聲噼里啪啦響起。
元宵佳節的別樣清歡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大街小巷都被五彩斑斕的花燈點亮,處處透著團圓的喜悅。我和家人滿懷虔誠,一同前往那座古雅的寺廟上香祈福。
!剛邁進朱漆山門,百盞長明燈的暖光便裹挾著悠悠檀香迎面撲來。寺內,人們手持香燭,神情專注而莊重。有人微微閉上雙眼,眉頭輕皺,仿佛在把心底最深處的心愿,輕聲訴說給佛祖聽;有人嘴角微微上揚,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在這裊裊香煙中,塵世的煩惱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只剩下純粹的寧靜與祥和。
元宵節的古寺內裊裊香煙縈繞,梵音低吟淺唱,聲聲入耳,安撫著人們的心靈。
沿著蜿蜒的青石小徑前行,一棵古老的菩提樹靜靜佇立在旁。轉過經幢,一方放生池映入眼簾。池中,百尾朱砂錦鯉正歡快地爭搶著水面上漂浮的糯米蓮花,這一場景好不熱鬧!
當云板三響,滿堂只聞箸尖輕叩瓷碗的清音。齋堂里,人們安靜地品嘗齋飯。在這特殊的日子,“吃齋”成了當地人感恩當下、期許未來的方式。他們細嚼慢咽,靜靜享受著這份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這些春節里的年味瑣事,看似平凡,但都是獨有的印記,串聯起了我們對家的眷戀,對親情的珍視,對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傳承。在這年味彌漫的時光里,我們汲取力量,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勇敢奔赴新的一年,讓這份獨特的年味,歲歲延續,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