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z9bjr"><span id="z9bjr"><track id="z9bjr"></track></span></form>

<nav id="z9bjr"><listing id="z9bjr"><meter id="z9bjr"></meter></listing></nav>
        <form id="z9bjr"></form>
          <strike id="z9bjr"><pre id="z9bjr"></pre></strike>

            《廣東醫科大學報》  

            第01版:第01版

            我校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大會

            摘要:


            50年黨齡、50年榮光?!肮鈽s在黨50年”是對老黨員始終對黨忠誠為黨奉獻的充分肯定。周圓攝

            本報訊 7月1日,學校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重溫黨的光輝歷程。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作題為《傳承精神 嚴明紀律 擔當使命 奮力譜寫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新篇章》的講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盧景輝提出要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堅定不移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堅定不移深化全面從嚴治黨。

            在盧景輝的帶領下,學校新黨員面向鮮艷的黨旗莊嚴宣誓,與會黨員們也一同重溫了入黨誓詞,表達了每一名黨員對黨的赤誠忠心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堅定決心。大會為老黨員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為學校第三批“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進行了授牌。會議由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主持。

            校領導“七一”前走訪慰問老黨員、老干部

            摘要:

            本報訊 6月30日,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和黨委副書記黃達海帶隊慰問老黨員、患病黨員、老干部代表,為黨齡50年的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 50年”紀念章,送上鮮花和慰問金,聆聽老黨員們講述年輕時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參與投身學校建設等奮斗故事,送去黨的溫暖和關懷,并代表學校黨委向全校黨員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盧景輝和黃達海走訪慰問了老領導聶思槐、梁念慈和老黨員李光祝。每到一家,校領導都與被慰問黨員促膝交談,細話家常,向各位老同志介紹了近年來學校在辦學規模、專業發展、服務地方等方面情況和取得的成績,對老同志早年的艱苦創業、辛勤付出表示無限敬意。老同志對學校發展非常關心,詳細了解了學校海東校區建設、直屬附屬醫院建設、高層次人才引育、學科建設、醫工融合、學生培養等方面。

            我校受邀在一帶一路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開展學術交流

            摘要:

            本報訊 6月22-23日,“第五屆‘一帶一路’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暨絲綢之路大學聯盟2024健康論壇”大會在西安盛大召開。我校專家團隊分別作為《中國居民運動減重專家共識》撰寫成員、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主席、圓桌論壇講者等在“一帶一路”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上開展學術交流。

            在國際研討會的數字健康-醫防融合論壇中,副校長曾志嶸教授作題為《整合型慢病管理康復體系構建的模式與路徑》的報告。第二臨床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附屬東莞第一醫院副院長賴天文教授擔任了青年論壇主席。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陳曉銘教授在圓桌論壇中圍繞“健康體重管理,相關機構應該做什么?”的主題積極參與討論。

            我校曾志嶸教授、賴天文教授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研究和發布了《中國居民運動減重專家共識》,曾志嶸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在中華預防醫學雜志肥胖防控專欄刊發、同時擔任了《中國健康體重管理行動倡議》的專家組成員,唐煥文、陳曉銘、梁力中、吳家園、陳家隆等學者受邀參加了大會,在一帶一路全球健康國際研討會和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全球健康論壇中交流展示了廣東醫科大學的學術成果。

            我校三家附屬醫院確定為“三甲”綜合醫院

            摘要:

            本報訊 8月26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正式發文公布,我校直屬附屬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兒童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惠州中心醫院)確定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另訊8月8日,佛山市衛生健康局、廣東醫科大學、佛山市婦幼保健院簽約,合作共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婦女兒童醫院。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整合、優化和發揮大學本部和各直屬附屬醫院的資源優勢,聚焦大灣區衛生健康領域發展需求,開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產學研合作,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附屬佛山婦女兒童醫院、婦兒臨床醫學院,并將適時推進廣東醫科大學佛山婦兒醫學院的建設,在佛山打造高水平婦兒區域醫療中心,為佛山打造灣區高等教育名城和衛生人才高地貢獻力量。

            我校在師德主題征文及微視頻征集活動中喜獲佳績

            摘要:

            本報訊 8月27日,2024年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啟動儀式舉行。會上,省教育廳為在第十三屆師德主題征文及微視頻征集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代表頒發獲獎證書。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征文高校(本科組)二等獎及微視頻三等獎。其中征文高校(本科)組二等獎《盡教育之責,育醫學之德》描寫了基礎醫學院納青青老師深耕醫學教育心路歷程。微視頻高校(本科)組三等獎《聲聲不息傳承不止》則展示了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超聲科徐曉紅主任探索“大先生”的生動實踐。

            “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出征

            摘要:


            本報訊 7月4日,我校162支團隊的3000多名學子將奔赴全國7個省份 44個鄉鎮的田間地頭,聚焦理論宣講、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健康中國等。在實踐中學本領、做貢獻、長才干,在挺膺擔當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廣東醫力量。

            清晨,202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出征儀式啟動。廣東醫學子將把課堂所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自己的專業所學,服務社會所需。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展風采,接力書寫學校實踐育人的新篇章。

            近5年來,我校2萬余名在校生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方式,參與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以專業所長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學校連續八年獲全國最佳實踐大學,四次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兩次收到教育部、團中央的表揚信,書寫了學校實踐育人的新篇章。

            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勉勵同學們到基層去、到鄉村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增強社會認知、厚植家國情懷、強化責任擔當在社會實踐大舞臺書寫廣東醫青年的華麗篇章。

            學校舉辦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暨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

            摘要:

            本報訊 7月8日—12日,學校在沂蒙干部學院舉辦

            “傳承紅色基因,永葆清廉本色”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暨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進一步弘揚踐行沂蒙精神,牢牢把握以師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堅持“黨群同心”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廣東醫新實踐。

            培訓期間,參訓學員先后走進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朱村戰斗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學習,觀看《沂蒙六姐妹》紅色電影,聆聽專題講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現代化時代化新境界》《沂蒙精神的形成以及對新時代黨建工作的啟示》。通過學習,大家深刻感悟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追尋初心使命中更加堅定了理性信念。

            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學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高層次人才,各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等有關人員參加集中學習。

            我校舉辦工會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

            摘要:

            本報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期工會工作理論和業務知識,不斷適應新形勢下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要求,7月22日至27日,學校工會在湖南大學舉辦了工會干部素養能力提升培訓班。學校工會委員會委員、教代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各工會分會委員、先進工會工作者等參加了培訓班。培訓邀請湖南省總工會、湖南大學等專家學者授課,課程緊扣工會干部需求,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周圓

            第二批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西連鎮

            摘要:

            本報訊 8月5日,廣東醫科大學第二批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正式進駐徐聞西連鎮,為推進西連鎮“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事業繼續提供強大助力。此次輪換,學校黨委堅持幫扶政策不變、工作力度不減,選派骨干力量接續奮斗。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對第二輪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五點希望,一是在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在提升鎮村公共基礎設施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三是在提升鎮域公共服務能力上發揮更大作用,四是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五是在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座談會上,西連鎮向學校贈送了錦旗。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新生報到

            摘要:


            本報訊 7月4日,學校迎來了570名2024級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新生,這些滿懷激情與夢想的年輕人即將在這片學術的沃土上開啟他們嶄新的學習旅程。

            隨著朝氣蓬勃的新生們陸續抵達湛江校區,校園內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新生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開始了他們的注冊流程,搬運行李,領取學校精心準備的入學禮包等。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幾位新生也迎來了他們的生日。副校長鄺衛紅和相關部門及學院的負責人和老師們一同走進新生們的宿舍,為他們帶來了生日蛋糕和深深的祝福,共同慶祝這個溫馨的時刻。走訪過程中,鄺衛紅詳細了解了新生們的生活狀況,詢問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對他們表示了關心和鼓勵。他鼓勵新生們要珍惜大學時光,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全面提升自己。

            7月5日,學校舉辦了開學儀式,研究生院院長倪進東主持。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新生們肅立,心潮澎湃。鄺衛紅在致辭中表達對新生們的熱烈歡迎,同時也對新生們提出了幾點希望:首先是要志存高遠,不忘初心,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其次是要堅守醫者仁心,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于人民;再次是要實干篤行,保持科研恒心,通過不懈努力達到專業的高峰;最后是要創新致遠,永葆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追求卓越。

            第02版:第02版

            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高質量開展“六大行動”助力提升地方健康服務能力

            摘要:


            南方日報訊炎炎夏日,廣東醫科大學19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再聚湛江遂溪,以實際行動助力廣東“頭號工程”。與此同時,11名團干和博士也通過掛職團遂溪縣委副書記及團鎮委副書記,開啟更加系統的合作交流。

            自去年8月與遂溪結對共建以來,廣東醫發揮醫科類高校的特色優勢,為“百千萬工程”聚智賦能。如今,一系列成果已接連落地:遂溪醫院成為湛江首家通過國家標準版胸痛中心評審的二甲醫院;縣級醫院博士引進實現零的突破;超200名村醫實現技能提升……“我們開展‘六大行動’,提升助力地方健康服務能力,通過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高層次人才輸送等舉措,讓老百姓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專家、教授的診療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表示,未來將繼續以頭號力度不斷推進“雙百行動”落地落實。

            南方+:服務“百千萬工程”,學校秉持著什么樣的工作思路?

            盧景輝:為了更好地發揮“廣東醫所能”,滿足“遂溪所需”,我們首先確定了“六大行動”的總體思路,開展多樣化、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共建。這“六大行動”包括“健康遂溪”“教育遂溪”“文化遂溪”“科技遂溪”“人才遂溪”“紅色遂溪”。

            為此學校第一時間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并出臺行動方案。尤其在隊伍建設方面,我們特別選派了一批業務能力強的處級干部擔任駐遂溪“雙百行動”服務隊的隊長,確保工作落實。

            隨著“雙百行動”走深走實,如今,我們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圍繞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突出一個特色,打造一個品牌,惠及一方百姓”的“五個一”模式。圍繞一個主題即“百千萬工程”,將“服務地方”作為一條主線,突出一個“醫療衛生服務”的特色,打造一個“健康科技小院”品牌,通過“送醫送藥”惠及一方百姓。

            南方+:“雙百行動”開展一年多來,學校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和代表性成果?

            盧景輝:首先,我們以高質量黨建服務,為地方發展增添新動能。結合“3鎮12村”對接實際以及“雙百行動共建清單”的工作安排,學校選派了11名團干、博士兼職團遂溪縣委以及典型鎮街的兼職副書記,同步在遂溪當地建立了8個“百千萬突擊隊”工作站。

            通過前期調研,我們發現遂溪仍存在縣域醫療服務水平較低、服務能力不強、縣域群眾就醫難等問題。作為醫學高等院校,去年,學校入選首批廣東省高水平臨床醫學院重點建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培育建設學院,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我們充分發揮學校以及附屬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的優勢,在“健康遂溪”上下功夫,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在整合、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方面,我們通過托管遂溪縣人民醫院等方式,助力遂溪縣構建了“3+5+10+229”的醫共體遂溪模式以及縣、鄉鎮、村三級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建立完善的分級診療模式。

            為了更好發揮學校人才優勢助力基層醫療,一方面,我們“送人才”,為遂溪醫院引進學科帶頭人5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等10名,實現縣級醫院博士引進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學校附屬醫院先后下沉95名專家到遂溪醫院援建,基本覆蓋全部???。另一方面則是助力當地醫療人才的培育,遂溪選送了超120名醫療護理骨干到學校進修學習,我們還實施了“村醫提升計劃”,對當地200余名村醫進行培訓。

            發揮優質科技資源也是學校“雙百行動”的重點。我們在遂溪打造了健康科技小院,在醫學人才培養和鄉村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和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打通惠民醫療的“最后一米”。

            跨文化智慧的探索

            摘要:


            本報訊 2023年7月1日,我抵達新加坡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訪學之旅,本次研修單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教育市場咨詢公司發布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于第8名,在校本科學生約19000人,研究生7000多人。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學院訪學,該院成立于1929年,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分為三個學部———亞洲研究、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部,下設15個學系,其中包括中國學系、哲學系、歷史寫、經濟系等。它也是提供多學科課程和五個輔修課程,以及講授13種不同語言的語言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提供的多樣化學習平臺,讓我有機會深入探索自我潛能。在這里,我不僅提升了獨立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與人交流和合作。這種跨文化的互動,讓我對世界有了更加寬廣的認識,也鍛煉了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個人成長的豐富體驗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學的日子,不啻是我人生航程中的一段彌足珍貴的歷練。除了在學術領域有了長足進步、豐裕了知識寶庫之外,這段經歷更是我個人成長的一次絢麗綻放、質的飛躍。置身于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熔爐,我學會了在獨特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尋找共鳴,在百花齊放的多樣性中發現自我。這一年中,我沒有囿于書堂,反而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文化實踐。無論是探尋當地的傳統習俗,還是參與公益志愿活動,抑或是分享交流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每一次經歷都如滋潤的露珠,浸潤了我的心智,增長了見識。

            這些豐富的實踐不僅鍛煉了我的社交溝通能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更讓我掌握了面對復雜情況時冷靜應對的智慧,以及在逆境挑戰面前咬緊牙關、永不言敗的韌勁。我感受到壓力帶來的責任感,體會到跨文化交往時需要懷揣開放包容的胸襟。正是這一次次的歷練,讓我不僅成長為一個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鑄就了一個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尋找認同感、擁抱多元包容的世界公民形象。這段寶貴的成長經歷將被珍藏在我人生的夢冊里,成為未來行走在更加廣闊的舞臺時的重要籌碼。學術進步的深度探索新加坡國立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和一流的研究設施,為我的學術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里,我先后參加了“Patterns,:Sources,:and:Implications:of:Living:Arrangements:Among:Middle-Aged:and:Older:Adults:in:China”“SuccessfullyOAging:Alone?:Rising:Risks:in:Family-Based:Models:of:Care:Cross-Nationally”“Understanding:and:Responding:to:Loneliness:in:Later:Life::The:Role:of:Emerging:Technologies”等學術講座活動,我有幸與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讓我一窺學科的前沿動態,知曉熱點問題;吸收創新思路,開拓多元化思維模式,不僅提升了我的學術修養,也有助于今后在學術道路上行穩致遠。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圖書館堪稱學術殿堂,猶如一座巍峨的知識高塔,讓探索者能夠在這里徜徉、思索、求索。館藏中海量的學術資料和研究成果,堪稱智慧的瑰寶,覆蓋面之廣博,令人嘆為觀止。無論你是希望深入探尋某一領域的理論經典,還是追蹤學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動態,這里都能滿足你的求知欲望。古籍典藏與現代數字化資源并重,兩相輝映,將過去和未來交相呼應。尤其是先進的數字平臺,讓我們能隨時隨地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學術精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研究工作也由此事半功倍。這所大學的圖書館,實乃集智慧之大成,是走向學術高峰的階梯。我有幸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潛心鉆研,找到了通往學術殿堂的方向,開辟了新的視角和思路,讓我的研究工作再攀新高峰。全新生活環境的體驗新加坡這座島國,文化多元獨樹一幟,給了我前所未有的體驗與啟迪。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大都會中,工作學習之余,生活中的文化體驗同樣重要并讓人回味無窮。

            走在街頭巷尾,處處可見這個“花園城市”的清新秀麗。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園林綠化隨處可見,宛如一座現代都市中的“綠洲”,令人向往。同時,這里又是一個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熔爐。各個種族的飲食、習俗、節慶活動遍布全城,中華文化的影子無處不在。街邊的粵菜香味穿街而過,偶爾還能聽到客家民謠的曲調余音繞梁。這些元素交融滲透,締造出獨一無二的新加坡風情。

            這座城市現代與傳統的巧妙融合,給了我無窮的思考與靈感。我不僅飽覽了新加坡的城市風光和美食佳肴,更熱衷于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參加本地節日慶典,探秘城市的小角落,甚至嘗試學習馬來語等,這些新鮮事物讓我的生活精彩紛呈。在這個多元并包的環境里,我學會了欣賞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收獲了獨特的人生體驗。

            這種文化體驗固然讓人回味無窮,但更寶貴的是它啟發我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審視世界。正如新加坡以其獨特魅力熠熠生輝,每一種文化都應該被尊重、欣賞和學習。這種多元融合的理念,將啟迪我在學術道路上不斷追求多元視角,拓展研究的廣度與視野。

            在新加坡的這段時光,宛如人生舞臺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演繹。遠離了家鄉熟悉的環境,我置身異鄉,找到了難能可貴的自我沉淀和思考的空間。

            這次訪學之行,如一記充滿力量的投喂,讓我對未來的人生道路充滿了無限的期盼和憧憬。我相信,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這個學術高地的孜孜求學,必將為我今后在學術道路上持續探索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里汲取的知識寶藏和研究經驗,將成為我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科學進步的強勁動力。然而,此行收獲的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個人成長和全球視野的飛躍升華。新加坡這座多元文化的大熔爐,讓我放眼世界,擁抱差異,學會用包容審視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些經歷將成為我人生寶貴的財富,成為未來成功之路上的基石。我期待著,將這些收獲逐一鋪陳,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段訪學經歷必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一個永存的美好瞬間,也將化作推動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我深信,這次經歷所帶來的觸動和影響,將如陽光般溫暖、如春風般和煦,永遠伴隨我全程,激勵著我一往無前、不懈追求卓越的志向。

            訪學讓我實現了快速成長

            摘要:


            本報訊 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有幸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并在學校和學院的鼎力支持下,前往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Mur-doch:University,簡稱MU)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極為寶貴,它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還促使我轉變了觀念,實現了快速成長。

            莫道克大學坐落于澳大利亞西澳州的首府城市珀斯。這座城市三面環海,背靠廣袤無垠的沙漠,周圍1800公里內沒有其他大城市,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城市。同時,珀斯以其壯觀的海灘、宜人的氣候和迷人的自然景觀而聞名,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第六位。

            在MU,我訪學的單位是分子醫學與創新治療中心Rakesh教授的實驗室,該實驗室專注于精準RNA療法的開發。作為訪問學者,我在進入實驗室前必須完成一系列的員工入職培訓。培訓包括實驗室安全培訓和實驗操作培訓兩部分。實驗室安全培訓涵蓋了生物安全、化學安全、實驗室通用安全、放射安全、教研安全以及莫道克未來健康研究所390實驗大樓的安全培訓等內容。完成學習后,我參加了線上考試,并成功獲得了相應的證書,這才得以參加實驗操作培訓。通過安全課程的學習,我對實驗室的安全注意事項和管理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實驗操作培訓的最后一項是PC2(物理防護等級2)的培訓,由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后作為帶教員指導我。經過嚴格的操作考核,帶教員簽字確認我合格后,我才得以辦理門卡,自由進出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在培訓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研人員們的專業素養和嚴謹態度。實驗室擁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借鑒。

            在實驗室中,從預約使用儀器到實驗操作、廢物處理等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和程序。任何違規操作都會被管理人員立即制止。如果多次違規,將會受到通報批評,并被要求重新考核。例如,進入實驗室必須穿實驗服、戴手套和防護眼鏡,嚴禁攜帶手機、耳機等物品進入。即使是打印的實驗方法,也需要用實驗室門口的透明自封袋封好后才能帶入。實驗室的干濕區域有效分離,避免了實驗交叉污染。同時,即使是同一實驗室,也會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域,以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這里的實驗者都嚴格按照規程操作,沒有人會因為省事而偷懶。因此,嚴謹的科研態度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Rakesh教授的課題組每周都會召開一次組會,課題組成員在會上匯報實驗進展,討論并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組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學生也可以對導師的觀點提出質疑。雖然我的英語水平有限,但大家都很照顧我,和我交流時會特意放慢語速。Rakesh教授也經常鼓勵我開口說話,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能夠聽懂更多內容,與大家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本人課題組(金屬配合物的研究)及訪學課題組(核酸開發)的研究優勢,在與合作導師充分討論后,我確定了訪學的課題方向為“發光釕(II)/銥(III)配合物作為核酸載體的開發研究”,并在組會上進行了開題報告及多次進展匯報。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我們正在整理合作論文以備發表。

            除了組會上的學習和交流外,我還經常參加實驗室PI及邀請人員的學術報告會,這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識,還拓寬了我的知識層面。在與美國杰出生物化學家Marvin:Caruthers教授的交談中,他對我的研究方向表示了肯定,并希望我能將金屬配合物與核酸的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Marvin和Rakesh教授合作成立了ProGenis公司,專注于研發各種先天遺傳性和后天獲得性疾病的RNA創新療法。ProGenis公司的模式為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遺憾的是,由于簽證到期,我未能參加2023年11月由所在實驗室主辦的“第三屆功能核酸國際研討會”。然而,經過一年的訪學,我與Rakesh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后續的科研合作和項目申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科研工作之余,實驗室還會組織各種活動,如圣誕聚餐、野外燒烤、叢林徒步和打保齡球等。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感情交流,還讓我有機會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當然,我也會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向他們介紹他們非常感興趣的中國美食和文化。

            每天午餐時,除了學術討論外,我們也會聊天。我發現很多人對中國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往往只有北京、上海和長城這些模糊的概念。因此,我會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中秋、春節和元宵節等;講述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介紹廣東和深圳的繁華、桂林山水的美麗、漢服和唐裝的魅力以及中國的面食文化等。

            第03版:第03版

            81歲何建猷教授再上講臺,全程站立兩小時

            摘要:


            一個燕尾夾夾著的手寫講稿,一個水杯、一個帆布袋,提前半小時到教室做課前準備?;ò椎念^發、挺直的脊梁,鏗鏘有力的聲音,一站就是兩小時,她說:“上好一堂課是教師的義務”,她說:

            “教師就是要傳授好知識和技能”,她說:“你們要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

            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遲遲不肯下課,圍著她請教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原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從醫從教50余年,獲第三屆“中國醫師獎”,廣東省抗非典一等功,全國三八紅旗手,廣東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深受病患、師生喜愛的81歲何建猷教授,為學校臨床專業本科生代表及學校部分講師、副教授、教授上了兩堂生動的專業課。

            81歲高齡的何建猷教授再次走上講臺,原計劃是為第二臨床醫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各上一堂課,跟老師們分享如何上好一堂課,跟學生們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在正式上課之前,何建猷教授要來上課的消息不脛而走,除了第二臨床醫學院的老師,基礎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醫學技術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等學院的講師、副教授、教授們都來到了課室想再來聽一次何建猷教授的講課。

            何建猷教授全程堅持站著授課,有學生心疼她請她坐下來講課,她都“無情”地拒絕,說:“上課就要有上課的樣子”。她把自己從醫從教過程中的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學生。課間休息的時候,她的學生從家里帶來了削好的水果想讓她嘗嘗,她嘗了一小塊其他的都分給了在場的學生。大家都說,何老師跟原來一樣,什么都想著大家。何老師拍拍自己的胸脯說,同學們你們聽,這就是過清音”。

            課堂交流環節,有人回憶30年前她上課的情形,有人說自己以后要像何老師一樣多鼓勵學生,還有人跟大家分享她精益求精的教學故事。何建猷教授退休后,仍然有學生向她請教問題,哪怕是從醫從教已經50多年,她也沒有第一時間武斷地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跟她一起去查閱資料。學生用電腦百度找答案,她在圖書館一本書一本書的尋找答案,并且把不同時期的內容手寫抄下來,然后交給學生引導其去思考。這些故事引得大家熱淚盈眶,學生向她鞠躬致謝,81歲的何建猷教授鞠躬回禮。課堂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課堂上何建猷教授的講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僅僅她的講稿是手寫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講稿都是在再收回的紙張上寫的,一面是已經用過的,她把另一面沒有用過的紙張收集起來再利用。

            “這堂課你們喜歡嗎?”課后,何建猷像“青椒”一樣跟大家收集課堂意見,希望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可以做的更好。“您講的課真的特別好,我真的好喜歡您的課?!币蝗簞偮犕暾n的同學特意跑到她面前,問她什么時候還可以再聽到她的課,何教授聽后不停地跟學生說謝謝,高興得像個孩子,還有學生向她請教職業發展問題,她都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

            在廣東醫,楊春老師的實驗室不一樣

            摘要:


            把樣品用針管吸出,經過過濾器,再注入檢測用的小瓶中……這是廣東醫各個實驗室最常見的一個場景。求真求精的廣東醫師生,讓實驗室熱熱鬧鬧的進入一個又一個“忙季”?;A醫學院楊春老師的實驗室有點不一樣,這里除了忙碌還有家的溫暖。

            一塊照片墻,學生爭先把自己和老師的照片放到中間,暖心的留言是寫給楊春老師的,也是寫給自己在實驗室奮斗歲月的。Home是整個照片墻意義的升華,實驗室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楊春與學生亦師亦友,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她都無微不至的關心著。實驗之余,她也會陪學生放松放松,一起出去吃火鍋是他們的保留節目。

            “讓我們覺得實驗室就是我們的家,我們要好好努力,給這個‘家’添光添彩?!睂嶒炇业膶W生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2015-年,楊春老師博士后出站后被引進到廣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工作。楊春老師入職以來的10年時間里,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承擔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等全校醫學、非醫學專業本科課程的教學任務,年均教學工作量近400學時。

            2018-年12-月“廣東醫科大學大學生科研楊春工作室”掛牌成立。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先后培養本科生120-余人,指導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2-項、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重點培育(攀登計劃)項目5-項、廣東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10-項,廣東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6項,指導本科生獲“第十四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小挑)省賽金獎;“第9屆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國賽銅獎;“第15屆、16-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分別獲得國賽三等獎;獲2022年廣東省大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技能大賽省賽一等獎;獲第9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銅獎;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賽三等獎等?!斑@次有幸獲得一等獎,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指導,也離不開隊友協作,一遍又一遍,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的鉆研。正因為有這樣扎實的基礎,才讓我們在賽場上把應有的實力充分發揮出來?!鲍@第十四屆挑戰杯金獎的組員這樣評價這一次的獲獎。他們說:“楊春老師的實驗室很不一樣,這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

            “老師太忙了,經常一進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我們想讓她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睂W生為了讓楊春不出實驗室也能看到美好的事物,他們在陽臺、辦公桌種滿綠蘿和多肉,希望老師每次看到這些可愛的綠植時心情就變好。楊春忙起來經常忘記給綠植澆水,很快一些綠植就枯萎了,她告訴學生不要再養,浪費錢死掉了也很可惜。就此學生們還常打趣楊春,科研很厲害,養花花草草不太行。楊春會幽默地回復:“養花養草我不行,但是我把你們培育成科研達人很行?!甭貤畲褐灰撠熡^賞心情好就行,澆水打理這些學生們都會分工完成。

            看似有點“手殘黨”的楊春,除了養這些花花草草不太擅長,她還不擅長做飯。曾經她也請學生去家里吃飯,但是因為自己手藝實在太行,要么學生自己動手,要么就只能帶學生出去打牙祭。久而久之,她這鮮明的優點和缺點大家都了然,大家更像是一個大家庭里相互包容的親人,她帶領學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因為我一路走來的過程中,有幾位特別好的老師,他們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像他們一樣,通過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成長?!贝髮W階段的老師對楊春非常關心,給了她很多幫助。讓她感覺到做科研既有挑戰,也有樂趣,所以她想把這種樂趣帶給學生。

            在楊春實驗室,大家的狀態是非常放松的,楊春帶領學生在科研上進步,生活中,學生也是楊春的老師,教會她更好的生活。

            學生會留下小紙條,告訴自己也告訴老師不要急躁不要生氣。楊春生日的時候學生會給她寫下生日祝福貼到墻上,會把楊春朋友圈的照片整理出來做成相冊送給她。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給楊春寫小紙條留言,楊春看到也會給學生留言小紙條。

            楊春會將平時科研中的難點帶到實驗室去跟大家一起討論,通過學生跳躍發散的思維反哺科研工作。她說:“有時候學生的一個創新想法,就有助于科研的改進?!?

            “最佳狀態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睙o論是帶學生參加競賽,還是找尋教學和科研的平衡點,楊春在這個相互成長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師生的共同成長,并且將這種良性成長繼續發展下去。

            小豬佩奇版的八駿圖、純手工制作的教師節卡片、明信片集,實驗室的角角落落,總會看到驚喜,這些充滿童趣的小物件不需要很多錢,但需要很多愛。楊春的學生由衷贊嘆道:“老師雖然性格隨和,但在專業領域,要求卻一點兒也不低?!?

            在這個有愛的環境下,楊春的成長也是飛速的。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5-項基金及省醫學科學基金、省中醫藥局科學基金5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7-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實用新型專利8項。“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睏畲航洺R源藖斫虒W生要有不怕吃苦、鍥而不舍的精神。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眷顧奮輯者。學校的科研達人向我們完美地詮釋努力拼搏是最美的姿態,超越自我是最佳的狀態,追夢的人,終將會光芒萬丈!

            88歲入黨的歐陽璟說:“我終于圓夢了”

            摘要:


            “能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圓夢了,我這輩子沒有遺憾了?!敝袊伯a黨成立103周年當天,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88歲新黨員歐陽璟,拉著該院黨委書記陳婷的手激動地說到。

            歐陽璟,1936年12月出生,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師。

            2021年7月28日,歐陽璟向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2021年10月31日,醫院黨委組織部將該同志申請入黨情況報湛江市直機關工委審核通過后,將該同志編入醫院退休第四黨支部進行培養考察。經過黨組織審查考察和研究,2023年12月3日,她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這時候她已經88歲。

            “共產黨真的就是一心一意為人民?!奔尤胫袊伯a黨一直以來是她的心愿。2021年,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后,更加堅定了她入黨的決心,于是,她多次主動向組織提出申請,志愿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黨組織根據歐陽璟的情況,向湛江市直機關工委匯報,最終獲批。

            作為一名退休中醫師,歐陽璟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優勢,退休后持續在基層貢獻著自己的余熱。她經常回到醫院科室,悉心指導科內年輕醫院的工作,精心傳授中醫針灸、健康保健等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講解接診患者中的典型病例。當年輕醫師在臨床中遇到的復雜、疑難疾病的診治問題,她總是給予幫助,使科內年輕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得到較快提高。

            醫院組織開展的各類中醫健康講堂、健康義診等活動,尤其是對常見的慢性病的防治等,她也積極參與,從生活方式、用藥規范、健康鍛煉、營養保健、健康養生等方面給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為居民普及中醫調理的重點和預防保健養生知識,指導群眾簡便易行的中醫保健方法,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她還積極參加老年大學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個人能力修養,同時向身邊的人普及醫學知識,科學養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大醫精誠”的無私與崇高,詮釋了醫者的使命與擔當。

            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培養期間,歐陽璟每季度主動向黨組織匯報思想及學習情況,積極參加并按要求完成的發展對象培訓班的學習任務,在考試中獲得90分的成績。入黨誓詞她能一字不漏的背出來。今年是她加入中共黨員的第一年,她還特意寫了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愛黨愛國之情。在醫院的表彰大會上,她更是主動申請參加朗誦等節目。她說:“這是我作為一名黨員的自豪感?!?/p>

            第04版:第04版

            2024屆畢業之星榮耀綻放

            摘要:


            邵顯云:基礎醫學院法醫學專業,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錄取。獲國家獎學金、院長獎學金等獎項共計63項。連續4年獲得學業獎學金,在院?!拔逅脑u優”中共獲獎6項;獲得“文體藝術類”獎項國家級3項、市級1項、校級12項、院級10項;連續5年擔任學生干部,多次獲優秀學生干部稱號;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志愿時長共250時,獲公益服務類獎項3次。2次全國大學生外語寫作大賽“優秀作品獎”,1次全國高校英語挑戰活動“優秀獎”。

            鄒瑤:第一臨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專業,青島市中心醫院

            (青島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錄取。連續五年一直位列專業前3%。連續4年獲得校級學業獎學金,曾2次獲得“校長獎學金”,2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自進入大學以來,她對科學研究懷著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懷揣著對學術之路的向往。

            魏春平: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碩士研究生錄取。大學五年累計獲得65個獎項(個人45項,集體20項)。連續五年擔任班級團支書,連續三年獲評連續三年“優秀學生干部獎”和校級

            “優秀學生骨干”、院級“優秀共青團干部”的榮譽稱號,并在2022-2023學年獲評校級“優秀共青團干部”。積極帶領支部內成員進行團的生活和團日活動,將志愿服務的內容融入其中,團支部志愿服務超500人次,總時長超3000小時,全班同學皆被授予“中山市人民醫院抗疫徽章”。所組織的團日活動連續獲得4次院優、2次校優,其中“青春向黨,奮斗強國”團日活動獲“活力在基層”廣東省千入圍。

            劉迎澳:第二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廣州醫科大學國家呼吸健康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錄取。以共同一作等身份發表了 SCI論文 2篇,中文綜述 1篇,已獲得3個國家級、1個省級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并擔任其中 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負責人;連續四年排名年級前 3%,本學年綜合排名專業第一,加權成績91.42分,已獲得 21項獎學金,累計獲得59項個人或榮譽等。

            吳家穎:醫學技術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北京大學醫學部碩士研究生錄取。曾獲廣東醫科大學“優秀共青團員”

            “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稱號,獲綜合獎學金、專項獎學金等各類校、院級獎學金共計3次,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學術英語詞匯競賽優勝獎,作為負責人參與兩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獲省級立項,所參加科研項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級二等獎。四年總成績排名達到了專業前10%,獲得過廣東醫科大學綜合獎學金二等獎1次,廣東醫科大學單項獎學金(學業表現)1次,廣東醫科大學本科優秀畢業生獎學金1次。

            盧家純:護理學院護理學專業,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專碩錄取。曾獲“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 TOP10”、惠州市美德少年

            “旭日獎”、廣東醫科大學優秀共青團員、廣東醫科大學優秀學生骨干等榮譽。在校期間各方面表現突出,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 2次,省級獎項 2次,市級獎項 1次,校級獎項 11次,累計 16次獎項。所在團委獲

            “湛江市五四紅旗團委”稱號。曾獲廣東醫科大學“優秀學生骨干”及“優秀學生干部”稱號。

            譚舒萍: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錄取。2020年加入李林秋老師科研組,參與兩項校立項,其中《榴蓮殼多糖對于HaCaT細胞紫外UVB損傷修復能力研究》作為負責人參與。2023年,以二作身份在全國衛生檢驗學術交流大會上發表的壁報榮獲優秀壁報。2024年于

            《食品科學》發表論文一篇。曾獲2021年校生化優秀獎、2022年第七屆公共衛生創新實驗大賽優秀獎,參與“互聯網+”、中國大學生挑戰杯等科研創新類10余項比賽。負責項目曾參與第13屆中國大學生“小挑杯”國賽直通車。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生命科學”線上交流項目,通過全英教學與教授答疑、小組合作,學習免疫學最新進展。

            黃芊樺:人文與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研究生錄取。綜合三年GPA專業第一,綜測成績專業第一,連續兩年榮獲國家獎學金、學業一等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等十余項獎學金。獲得多所世界名校offer,如倫敦大學學院(UCL)、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悉尼大學等。曾獲湛江市優秀學生骨干稱號、校級“學生干部貢獻獎”、“優秀共青團干部”等稱號。連續兩年前往貴州省銅仁市、寧夏省紅寺堡區開展為期16天的社會活動。

            尚龍陽:人文與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曾任校學生會辦公室主任、校藝術團體育舞蹈隊隊員、第二屆燈塔班宣傳委員、班級學習委員、校學生會辦公室干事、人文與管理學院宣技部干事、校青馬工程第六團支書書記。參加校藝術團體育舞蹈隊,榮獲國家級 2022年第二屆全國校園排舞展示大賽高校組 A組自選項目一等獎、高校組 A組團體特等獎、高校 A組規定項目特等獎,2021年廣東省“舞動中國-排舞聯賽”高校普通院校組一等獎。

            李依桐:婦兒醫學院兒科學專業,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碩士研究生錄取。本科期間獲評國家獎學金(4次)、優秀通訊員、湛江市優秀共青團員、校級十大年度人物、優秀共產黨員等60余項榮譽。本科均分91.57分,學業成績連續4年學業成績位列專業第1,獲得國家獎學金(4次)、校長獎學金(2次)等23項獎學金;師從朱蕭老師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染色質可及性與基因可變剪切及腫瘤免疫的聯系,參與發表sci論文1篇,在審sci論文2篇(其中第一作者論著1篇);作為交換生參加牛津大學研學交流項目“ OxfordIProspectsIOnlineIProgrammeI”。獲評全國學術英語詞匯競賽三等獎及優勝獎、廣東省聯盟杯英語寫作大賽校級二等獎。

            廣東醫科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914次訪問,全刊已有1224307次訪問

            免费一看一级欧美